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动态
看皖北地区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打印]添加时间:2021-03-27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232
   根据安徽省关于发布的“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和“第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创建名单通知,要求各地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统筹谋划布局,结合“十四五”产业规划,做到“一业一策”。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农业产业园等涉农项目要向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倾斜,加快推动安徽省农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有机质农业为生态食材生产提供健康的土壤万病之源源于土,好土就靠有机质。《本草纲目》记载“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健康土壤才能生产出生态食材,生态食材是生命的命脉,有机质农业是健康中国、健康生态、健康食材、健康水源的重要保障。有机质来自于哪里,有机质来自于大自然,而且大家眼中的厨余垃圾和种养废弃物的转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土地和地球,大自然同时馈与人类最大的礼物是微生物,微生物之所以伟大,就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把废弃物转化为生命依附土地的有机质,而且可以净化环境、保育生态,防止土壤退化,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好水、好气、好食物。有机质农业是健康中国体系的基础,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保育体系,也是统领大健康体系的综合系统。首先从提高土壤有机质为准则的生态养殖,鼓励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提高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再生产健康生态食材、加工生态食品和饮食,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和亚健康人数,实现全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健康以及农业、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药补不如食补,好食来自于好土”。土不是药,但比药重要;土不是食物,好的食物一定来自于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肚子饿了要吃饭,吃饭就是从食材中汲取营养和寻找健康,土是万物之源,更是健康之本。现代社会亚健康的所有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田园土壤、食物、水有关联。
 
  二.淮河王家坝精神是有机质农业发展的动力2020年7月20日8时32分,“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又一次开闸放水,蒙洼蓄洪区启用蓄洪;安徽人们在保卫自己世代生存的家园的同时,为顾全上下游流域群众勇于牺牲自己。阜南人民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民,阜南王家坝精神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几十年来,淮河王家坝每一次开闸蓄洪,都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包含了濛洼百姓的牺牲与不屈,展现出阜南人民的浓厚家国情怀。近年来,阜南县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大力培育杞柳柳编、辣椒瓜果、晚秋黄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东柳、西菜、南菌、北梨”的四大板块特色产业格局。稳步推进淮河、谷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谷河堤坝风光带、蒙洼湿地和王家坝国家湿地风景区、百里淮河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打造沿淮以荷花(莲藕)、芡实为主的水生花卉观光和柳木文化产业带,以紫云英、猫爪草为主的湿地花卉观光走廊。形成了会龙辣椒、龙王冬桃、曹集河鲜、地城番鸭、中岗牛肉等知名品牌。依托资源优势,探索现代农业新业态,形成了如地城枫柏岗现代产业园、老观芡实基地、曹集万亩荷塘等一批独具魅力的濛洪洼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
 
  三.世行蒙城项目旱改水粮草共增促进了秸秆过腹还田1982年,我国首次利用世行贷款“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在安徽、山东、河南三省九县实施,为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按照世行农业项目集成资金使用模式,需要农林水、机电路等部门专家共同参与项目工作和管理。水利部淮河委员会(安徽)水利科学研究院就组织了一批1982年初入职的首届恢复高考77级农田水利毕业生团队,深入涡阳县和蒙城县世行项目区工作,解决了皖北地区旱改水问题,促进了我国粮食增收和畜牧业的增长。1984年蒙城县大力推广麦稻轮作,项目区水稻占总面积的40.7%。平均单产462公斤,高产地每亩756公斤。实现了“旱改水、水增产,水改旱、旱增产。水旱轮作季季增产。”项目区旱改水后草多粮多,县政府充分利用秸秆的资源优势,发展黄牛饲养,带动畜牧业全面发展,并逐步形成特色牛业经济,加大资金投人深加工产业,取得了综合成效。1986年全县出栏黄牛存栏24.33万头,出栏3.58万头,居全省首位。1987年项蒙城县项目区利用工程与生物技术结合,兴修水利、改土培肥的综合措施,治理后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显著,被世界银行誉为“蒙城模式”并予以表彰。以此为基础,1992年9月,蒙城县举办首届黄牛文化艺术节,国家有关部委、省地领导和经济界、文化界、理论学术界、新闻界等一千余人参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1994年,在第三次全国农区发展畜牧业座谈会上,蒙城县被誉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县”,获得国家部委、省市部门的表扬和支持。至1997年,全县黄牛存栏约70万头,出栏约30万头,饲养量达到百万头高峰。
 
  四.世行肉牛项目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世行肉牛项目通过秸秆过腹还田,着力源头减量,提高秸秆资源过腹还田利用率,着力推动种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利用沼气技术,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构建农林牧、一二三产循环产业链,形成有机质农业体系。2007年4月22日至24日国家发改委在安徽阜阳举办了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培训班。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改委、经委及农业系统、科研单位和部分企业近200人参加了培训。2014年11月20日,国家又在安徽阜阳又召开全国农业循环经济现场会。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典型经验,探讨发展措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生态脱贫。2016年2月1日,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出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按照生态承载容量,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小区),推广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
 
  五.世行“蒙城模式”成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楷模1982.6~1987年,世行华北平原项目的投资、实施、管理取得的成效显著,不仅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态条件,而且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促进了生态农业、有机质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循环农业、耕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样本和实践基地。世行项目为利用国内政府资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提供了楷模。世行项目的规划可研、监测评价、后评价工作系统引领中国工程咨询的兴起与国际接轨。项目区秸秆养殖、种养废弃物还田模式,孕育了中国农村能源的科技创新大会,为连续八年召开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大会暨专业论坛提供了源泉。
 
  六.亳州市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是有机质农业进一步提升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是国家为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是促进粮食结构调整,提升粮食竞争力,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的有效途径。亳州市国家大型商品粮是2008年的4万亿元投资项目,规划团队是82年参加了中国第一个世界银行贷款华北平原农业开发项目,随后十多年连续主持过世界银行加强灌溉农业项目、世界银行肉牛开发等系列项目的规划及实施工作。在阜阳市国家发改委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成功案例基础上完成的可研报告,通过了水利部、农业部专家审查和国家发改委批复。在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40万亩,总投资1.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000万元。配套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工程体系,灌溉设计保证率70~75%,灌溉水利用系数从大约0.45提高到0.7左右。要实现生态农业和健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有机质农业,变废为宝,在优先秸秆过腹还田基础上,保持生态畜牧业生产与农田肥料需求平衡以及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打造“生态土壤—生态食材—生态食品—生态旅游—生态康养”全产业链,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推动探索生态食材、耕育田园、康养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