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动态
共享创新经验 推动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
 [打印]添加时间:2023-03-30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274
 
 
  登录|注册
 
  请输入关键词
 
  客户端
 
  中食融媒
 
  中食舆情
 
  打假治敲监督电话:010-63272076
 
  首页
 
  两会专题
 
  新春走基层
 
  要闻
 
  高端访谈
 
  深度报道
 
  政策解读
 
  经济观察
 
  中食财经
 
  食品安全
 
  热点食评
 
  信息资讯
 
  市场监督
 
  行业聚焦
 
  营养健康
 
  品牌专栏
 
  餐饮产业
 
  饮食文化
 
  中食智库
 
  国际食讯
 
  会展创新
 
  地方新闻
 
  农产品深加工
 
  培优孵化
 
  消费观察
 
  品牌农业
 
  食安琼州
 
  食在重庆
 
  中食好物
 
  中国食品报大食验室
 
  生态视点
 
  图文直播
 
  我要投诉
 
  留言反馈
 
  本网头条
 
  共享创新经验推动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
 
  2022-11-18 09:21:53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王薇彭宗潞
 
  此次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宣传推广活动中,地方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代表交流探讨了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好经验、好做法。企业代表分享了联农带农创新合作机制、风险保障机制,探讨了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破解农产品精深加工难题,将农产品原料“吃干榨净”的研发思路,讲述农产品深加工背后的故事。行业组织介绍了如何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和资源整合优势,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快拓展农产品生产的宽度。地方政府部门分享了如何立足当地优势特色资源,绘制产业发展蓝图,因地制宜培育新产业,推动园区发展,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益海嘉里集团高级经理李平:
 
  创新循环经济模式,让每一粒水稻物尽其用
 
  大米加工、米糠榨油、稻壳发电、稻壳灰制取白炭黑……一粒水稻可以生产出几十种产品,延伸了水稻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益海嘉里对水稻循环经济模式的创新实践,让每一粒水稻物尽其用,化身绿色新能源、新油源。
 
  种植方面,以订单为纽带,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品种,在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同时,向农民高价收购水稻。企业获得了优质原料,农民实现稳定增收,水稻供给侧和需求侧实现了精准的对接,乡村振兴也有了更坚实的产业基础。
 
  加工方面,深入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创新研发“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全过程保障稻米的新鲜品质,不仅节粮减损,还让消费者能“天天吃鲜米”。该项技术荣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了中国大米的竞争力。
 
  米糠利用方面,探索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稻米油产业体系,如果推广到全行业,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年产稻米油230多万吨,在不与粮争地的情况下把我国油脂自给率提高5%。在此基础上,利用副产品提取一系列高价值的衍生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例如,从稻米油中提炼的米糠蜡,可以替代进口的蒙旦蜡和棕榈蜡,满足多个行业的高端需求。
 
  稻壳利用方面,通过专用锅炉,可以用1吨稻壳发电600度。如果推广到全行业,每年可以发电240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万吨,不但可以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稻壳灰用来生产高品质的白炭黑,可以在轮胎等行业实现跨界应用。
 
  金沙河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田平:
 
  优势资源互补,多元合作共赢
 
  2012年,金沙河集团成立了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10年发展,农作物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3766亩扩展到近3万亩,年产粮食3.6万吨,培育出高素质职业农民120余名。
 
  作为华北地区规模化粮食种植的专业合作社,金沙河合作社不断探索新路,在实践中创质增效。一方面,创新推行股权联盟模式。合作社以“货币”入股,作为家庭农场主的高素质农民以“技术”入股,股权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在利益分配上,高素质农民以种植地块面积为核算单位,摊股入亩,按比例进行利润分配。采用“固定地租+二次分红”,保障股权农户利益。除去股权农户固定地租后所得的利润由高素质农民、公司、股权农户按照5∶3∶2进行分配,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在区财政统一为农作物缴纳农业保险、合作社自行购买商业保险的双重保障基础上,合作社再从分红中拿出一部分建立“风险保障金”。资本、技术、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金沙河合作社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助推产业发展,实现民富村强。一是股权农户实现增收致富。股权农户在亩均收益不低于每年1000元的基础上,利用空余时间从事副业,年均增收2万余元。每年通过保底分红,亩均较普通农户增收70余元。二是新型农民持续增收。合作社每亩种植利润(扣除土地租金后)平均为660元,新型农民年亩均分红330元左右,年收入10万元左右,最高达到30万元。三是集体收入稳步增长。基层党支部(村委会)为合作社土地流转提供综合性服务,合作社支付村集体每年每亩50元的服务费,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四是企业利益得到保障。合作社为企业提供优质原粮,大幅提升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助推三产融合发展。
 
  陕西为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强:
 
  破解深加工工艺难题,把花椒“吃干榨净”
 
  花椒是我国重要的食用香辛料,种植资源丰富,目前我国鲜花椒产量超过1000万吨。为康生物围绕一颗小花椒做文章,发展花椒全产业链,年加工利用花椒约3000吨,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花椒籽约3万吨,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地域经济发展。
 
  同时,公司在加工技术上不断创新,在加工模式上不断探索。在加工模式上,公司在国内各大花椒主产区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供应链模式,通过与基地、合作社合作,定向收购原料,保证了企业原料采购渠道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这种定向采购模式,带动了全国主产区约3000户农户种植花椒,实现二产带动一产。
 
  在花椒精深加工方面,公司围绕将花椒“吃干榨净”的研发思路,与院校合作破解花椒籽精深加工工艺难题,并启动建设花椒籽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花椒籽油及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2.2亿元,主要利用花椒籽丰富的油脂、粗纤维和蛋白肽资源,研发生产花椒籽仁油、皮油、花椒籽壳、花椒籽仁粕、花椒籽蛋白肽等产品,年加工量可达3万吨。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饲料、日化及食品等领域。
 
  通过对花椒加工、设备工艺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应用,不仅让花椒这一中国特色香辛料的风味得到全方位呈现,而且有效解决了花椒副产物浪费问题,将花椒副产物“变废为宝”,例如花椒籽粕可部分替代大豆粕,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作为花椒深加工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公司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将花椒产业链向高新技术领域延伸。同时,积极创建省级香辛料研发平台,进一步加快花椒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花椒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浙江天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程勇:
 
  深耕农林资源,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我国植物源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数量巨大,每年加工产生的废弃物量高达5.8亿吨,但却面临高值化综合利用严重不足的困境。近年来,天草生物在农林资源方面通过技术投入,产学研合作探索出一条高效综合利用的新路径。
 
  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主要可分为可食用部分和不可食用部分,目前植物提取以及精深加工更多关注的是不可食用部分,即传统意义上的废弃部分。这些资源不与粮争地,却富含多种功能成分,如果加以开发利用,可以产生更大经济效益。
 
  举例来说,对茶资源的高效综合开发,公司主要从物理途径和植物化学途径两个维度进行。物理途径主要涉及茶叶原料的粗制加工,开发袋泡茶、茶粉、抹茶等产品;植物化学途径主要是通过提取、过滤、分离及纯化等工艺将其中的各类成分开发成可用于不同行业的标准产品,如速溶茶、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及茶多糖等。另外,其中的挥发性成分成为天然香料,富含COD(化学需氧量)的废水成为茶园的液体肥料,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的茶渣作为饲料、高性能材料或者生物质能源,实现茶原料的“吃干榨净”,有效提高茶叶资源的附加值。
 
  通过公司的“零碳”综合利用模式,既能解决植物废渣的排放问题,也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实践操作中,首先对富营养的植物提取废水进行处理,主要采用膜法或者MVR(蒸汽机械再压缩技术)等节能技术对其进行浓缩或者回收,开发成液态肥料,在减少废水排放的同时,也产生了经济效益。
 
  下一步,公司将继续以科技持续赋能农产品精深加工,让农林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更加成熟,成果推广更加广泛。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中榕:
 
  建设现代农业高地,打造立体生态产业
 
  白酒行业具有天然的一二三产业联动优势。泸州老窖致力于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型”高粱产业路径,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将传统的单一个体种植方式逐渐转化为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立体生态产业,实现了经营模式标准化、高粱种植规模化、管理模式专业化。
 
  一是经营模式标准化。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建立保护价回收机制,与专业合作社签订种植协议,高质量推进有机高粱基地建设。二是高粱种植规模化。在发展过程中,公司打破传统零散和单一的高粱种植模式,将泸州市四县三区零散的土地整理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高粱种植基地,并辐射带动川南地区种植高粱100多万亩,助力产业发展。三是管理模式专业化。成立专门公司,直接对有机高粱基地建设和生产实施“扁平化”管理,在品种培育、栽培技术、试验推广等环节纵向打通,在基础管理、质量认证、高粱收购等方面横向整合,为高标准种植基地建设提质增效。
 
  泸州老窖紧紧围绕“建设区域都市现代农业高地”的发展要求,发挥龙头企业和白酒产区带动优势,构建起健康、绿色的产业融合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在第一产业方面,坚持有机纯粮固态酿造,打造了百万亩的川南糯红高粱基地,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在第二产业方面,围绕做强白酒配套产业做文章,建成以白酒制造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园区;在第三产业方面,依托地域特色推进酒旅融合项目,其中“高粱红了”项目,将旅游带进乡村田野、高粱基地,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气象。下一步,泸州老窖将继续探索农产品深加工优势产业的先进做法,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运营中心主管赵玉琦:
 
  用足用好山杏野生资源,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作为植物蛋白饮料生产企业,承德露露主要经营原味和无糖杏仁露等系列植物蛋白饮料,所用原料主要为脱苦野山杏仁。
 
  野山杏在我国分布区域广阔,遍布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辽西地区和冀北地区。承德露露多年来不断探索,对河北、内蒙古、辽宁、甘肃、陕西、新疆等多地的野山杏仁的营养成分进行全方位测定,精选出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配比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野山杏仁。
 
  公司还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就山杏资源分布及苦杏仁脱苦技术等相关问题,以及山杏晚霜危害、产量低而不稳、苦杏仁脱苦污染环境等问题,共同建立了山杏种质资源圃并研发杏仁脱苦技术。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的项目,在优选杏种、丰产栽培、杏仁精深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培育的山甜1号、山苦2号,杏树产量高易成活,花期延后,解决了部分地区“倒春寒”导致的杏树绝收问题,有效解决了山杏产业提质增效的技术瓶颈。
 
  此外,公司在河北承德和陕北榆林两地建设仁用杏丰产栽培示范基地。通过建设该项目,总结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规范,为仁用杏基地提供产业技术培训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岩强:
 
  完善不同利益联结方式,构建产业融合体系
 
  大连棒棰岛海产通过实施“公司+原种场+养殖户”的战略发展模式,构建起了苗种供应、分散养殖、集中收购的产业融合体系,形成了集刺参原种保护、苗种繁育、底播增殖、精深加工、科研开发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在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上,公司主要采取协议合作与订单采购两种模式。协议合作是指公司与养殖户签订刺参增养殖合作协议,向养殖户提供原种场培育的优质刺参苗种,并对养殖过程跟踪管理,在病害防治、健康养殖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养殖户将海参养至成品规格后,公司按市场价格全部回收。公司通过完善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为养殖户自主经营提供了灵活选项,既调动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也保证了公司稳定可靠的货源供应。截至去年底,公司通过上述运作模式,带动养殖户4200多户,范围辐射辽宁、河北、山东等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公司育苗养殖基地占地8万多平方米,建有渔业科研码头1座,自有海域1.5万亩。经多年保护,原种保护核心区刺参种群数量由建场初期的25万头增至100多万头,为我国刺参良种研发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海参加工基地占地2万多平方米,通过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形成了年加工鲜活海参3000万斤的生产能力。
 
  为了满足消费群体对海参类产品既追求营养高效又注重食用便捷的消费需求,公司与产学研联盟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攻关海参营养减损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了“鲜蒸辽参”新产品;为解决干海参发制繁琐、烹饪复杂等难题,公司高标准建设了海参预制菜生产中央厨房,引进专业厨师团队,开发出佛跳墙、全家福、小米辽参等家宴类预制菜产品。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小军:
 
  加大生物技术应用,打造“农田到农田”的绿色产业
 
  被称为产业加工“烫手山芋”的糖蜜,是甘蔗、甜菜等农产品加工制糖后所形成的副产物,约占酵母生产所需营养物总量的95%。我国糖蜜年产量约为330万吨,其中,甘蔗糖蜜年产量约为290万吨,甜菜糖蜜年产量约40万吨。安琪酵母与甘蔗、甜菜产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断利用科技加大对糖蜜原料的深度利用,在稳定产业链的同时,也让农民持续受益。
 
  公司与广西、云南等甘蔗产区的制糖原料企业、种植单位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稳定产业链持续收益。公司每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实现甜菜种植10万亩以上,收购甜菜超25万吨,带动2000多户农户致富。
 
  由于酵母产能居国内第一位,安琪也是国内最大的糖蜜采购商,有力提升了甘蔗、甜菜等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公司正在加大水解糖的应用比例,使玉米、薯类、小麦、大米等农产品得到高值化利用。
 
  2017年以来,安琪开展甜菜种植培训涉及农民达万人次以上,同时依托科技,明显提升了甜菜的平均亩产。
 
  公司全面推广节能设备、节能技术和余热余压回收,降低工厂各用能设备能源消耗。公司使用磁悬浮风机或磁悬浮冷水机组,开展锅炉自动化改造,实行热能回收、能源梯级利用、提高用能设施能效。去年,公司完成节能减碳技改项目28个,减排二氧化碳1.97万吨。
 
  公司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推进传统化石燃料替代。公司各工厂废水处理车间利用厌氧菌处理发酵有机废水产生沼气,回用于沼气锅炉生产蒸汽。去年减少蒸汽采购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万吨。
 
  经过多年不断创新实践,公司形成了“原料来自农产品加工、主产品端上餐桌、衍生产品又为农业服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自2003年以来,安琪有机肥系列产品累计投放超400万吨。
 
  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君: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走工业化智能化之路
 
  涪陵榨菜因“鲜、香、嫩、脆”的特点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离不开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原料品种、原料种植和加工工艺的不断培育和优化。
 
  创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公司和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榨菜)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团队,团队培育的专用优质原料品种,奠定了涪陵榨菜品质基础,团队培育出“涪榨1号”“永安小叶”等作物品种,产出的青菜头皮薄、筋少、肉嫩。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不再简单满足于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健康舒心,这也给榨菜产业发展带来了一条新路径:涪陵榨菜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榨菜品类减盐升级——推出减盐超30%的乌江榨菜“轻盐”产品。
 
  构建稳固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乌江榨菜有20万亩优质原料基地,采取订单农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要模式,风险利益共担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与基地榨菜专业合作社、大户紧密联系,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带领涪陵及周边地区50万菜农增收致富,并形成榨菜产业集聚区,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集团还聘请种植技术专家到基地、合作社指导农民种植,将选育榨菜作物新品种种植新技术传授给基地农民。
 
  涪陵榨菜从地方特产逐渐走向海外,离不开工业化、智能化的深加工之路。2000年,乌江榨菜开启了工业化之路,采用现代食品工程新技术、新设备改造传统酱腌菜产业,通过实施“机器换人”行动,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实现了从榨菜起池到产品包装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2020年建成行业首条数字化车间,以数字化推动产业智能化。今年投资开工建设集智能制造工艺、大数据高效管理、和谐生态环境于一体的榨菜智能制造基地,以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动涪陵榨菜产业转型升级。
 
  欢乐家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经理郭丽蓉:
 
  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欢乐家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合作社+公司”的订单农业方式,每年生产使用各种水果原料5万余吨。从原料采收到工厂加工完成控制在36小时内,减少耗损和保证新鲜。同时,公司注重农产品深加工,有效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带动当地储藏、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
 
  欢乐家食品自2001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水果罐头、植物蛋白饮料、果汁饮料、乳酸菌饮料等食品饮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成长为产、供、销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销售产品遍布全国31个省份。公司目前拥有山东欢乐家食品有限公司、湖北欢乐家食品有限公司、武汉欢乐家食品有限公司、湛江欢乐家实业有限公司四大生产基地,深圳市众兴利华供应链有限公司、深圳市欢乐家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公司在产品开发上精益求精,以椰子汁为例,选用东南亚新鲜椰子并在原产地榨汁,采集的椰子光照时间长,椰肉香甜厚实。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有千:
 
  拓宽加工领域,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罐头产业连接农业和工业,是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带动性产业,在拓展农产品生产宽度和长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中国罐头工业协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和资源整合优势,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用市政”相结合,有效整合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产业链相关企业、市场和政府资源,推动建立了各层级的创新中心以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加快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推动并提高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罐头工业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机制。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全产业链带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就业1500余万人,全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约3000亿元。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还在全行业开展了“罐头行业品牌打造三年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开展两年来,消费者对罐头食品有了较为正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罐头消费,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今年1—8月份,罐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745.46亿元,同比增长3.51%,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4.9亿元,同比增长4.38%。
 
  多年来,中国罐头工业协会协助培育了福建漳州“中国罐头之都”、山东平邑“中国水果罐头之都”、四川遂宁“中国肉类罐头之都”等产业集群,努力将产业链价值链相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形成一个动态联盟,使产、学、研,种养、加工、贸易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利益的紧密联结。
 
  下一步,中国罐头工业协会将在全行业继续深入推进“罐头行业品牌打造三年专项行动”,整合品牌资源,提高品牌价值,不断挖掘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价值,全方位立体式开展罐头食品行业科普工作,进一步促进行业内外循环的协调发展。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张金泽:
 
  深挖农产品特色资源,搭建行业交流平台
 
  近年来,饮料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去年,我国饮料产量1.83亿吨,饮料行业营业收入5192.74亿元;饮料行业规上企业数1736家。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努力开展系列工作,助力饮料企业落实农产品深加工工作。
 
  在标准建设方面,针对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饮料产品,饮料行业建立了系列标准,做好产业服务工作,提升农产品的利用价值;组织专家解读标准,为农产品深加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如2020年,组织专家在行业会议上宣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导原料生产企业和饮料生产企业合理使用农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此外,协会还组织制定《中国饮料行业实践社会责任优秀企业评价通则》团体标准,编写《中国饮料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企业扶贫,到边远地区建立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在产品研发上,协会倡导营养多元、饮料要成为营养素良好载体的发展理念,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以果蔬、茶、咖啡、植物、植物蛋白等为原料的饮料产品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发展。协会积极组织专家、企业深入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地进行调研,做好供需对接。如组织果蔬汁饮料行业专家前往安徽砀山县对当地的水果种植和加工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并围绕如何加快安徽砀山酥梨进行产业转化和升级进行了座谈;组织前往江西赣州柑橘产区进行调研,探讨赣州的橙子产业深加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等。近年来,协会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举办中国果蔬汁产业峰会、中国茶咖啡植物饮料发展研讨会、中国蛋白饮料发展研讨会等行业会议,邀请专家研究探讨产业发展方向、新产品开发、标准法规等。下一步,协会将继续推进饮料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发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冯锦花:
 
  打造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开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抓机制建设引领统筹谋划,抓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抓企业培育夯实发展基础,抓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动能,抓融合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抓食品安全守住发展红线,取得了良好成效。2021年,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增长9%,实现利润总额1200亿元、增长20%,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白酒、精制川茶3个特色产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804.0亿元、3451.4亿元、245.8亿元,分别增长7.4%、14.0%、5.1%。
 
  近年来,四川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意见》《推动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打造了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产业开启集聚发展态势。同时,开展“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引进267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项目,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在融合发展方面,制定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白酒等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在预制菜、特色调味品、精制川茶领域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行业首家、全国唯一省级固态酿造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泸州。
 
  四川省还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参与细分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发布预制川菜分级评价技术规范、预制川菜生产通用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编制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20类《食品风险防控工作指南》《重点食品关键环节风险防控清单》,积极推进食品工业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培训,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意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下一步,四川省将从培育新赛道产业、推动园区发展、培育市场主体、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开拓市场空间、强化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着手,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马义生:
 
  “五讲”“四美”,让食品跑出工业“加速度”
 
  近年来,广西立足当地优势特色资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食品产业,采取“五讲”措施,成就了广西食品工业“四美”,实现“美食、美酒、美味、美茶”香飘万家,让记得住乡愁的食品跑出工业“加速度”。
 
  “五讲”措施,即讲顶层设计,绘编产业发展的“蓝图纸”;讲质量保障,筑牢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讲品牌建设,提升特色食品的“美誉度”;讲融合发展,注入产业升级的“新动能”;讲科技赋能,拉满创新发展的“战斗力”。以柳州螺蛳粉为例,先后出台《加快推进柳州螺蛳粉及广西优势特色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资金投入、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构建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成立柳州螺蛳粉等检验检测中心,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检测。注重赋予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柳州螺蛳粉等“乡愁”食品背后的故事。注重品牌培育,成功注册了“柳州螺蛳粉”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通过“五讲”措施成就了广西食品工业“四美”。一是让美食走进千城万店。柳州螺蛳粉实现从“街头小吃”到“行销全国”的蝶变,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二是让美酒香飘千街万巷。近年来,广西通过“桂酒振兴”行动,支持技术改造、品质提升和市场开拓等,有力促进了桂酒产业发展。2021年,桂酒实现产值85亿元,相较2019年翻了2倍。三是让美味香溢千家万户。广西糖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2021年制糖业及关联制造业实现产值680亿元,同比增长10%。四是让美茶带富千镇万村。“十三五”期间,广西80%以上的茶园分布在贫困县。2020年,茶产业带动20多万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1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近300亿元。
 
  下一步,广西将遵循“五讲”发展路径,延续“四美”优异成绩,争创食品工业“三好”未来,即生产好食品、塑造好品牌、取得好成绩。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董继华:
 
  实施精深加工项目,以点带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2021年,河北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040.1亿元,同比增长13.4%;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5%。河北目前有怀涿昌抚卢葡萄酒基地、河北老白干香型酒、大名芝麻香油等产业集群名列工信部国家优势、特色食品产区。乳制品和方便面产量分列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辣椒红色素等食品添加剂的产销量居世界第一。
 
  河北省通过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特别是重点发展预制化食品等新兴产业,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成立产业联盟、支持重点项目、培育龙头企业等路径,实现了产业的迅猛发展。2021年河北省重点预制化食品生产企业营收增长突破30%,领先全省食品产业营收增长近20个百分点。
 
  2021年,河北省遴选支持10个食品产业强县,实施一批食品企业精深加工项目,以点带面推动食品产业优化升级,共计投入支持专项资金5000万元。推动实施了君乐宝乳业婴幼儿配方乳粉关键工艺技术创新及智能改造等50余个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撬动总投资近百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约80亿元、利税6.5亿元。
 
  抓改造提升,行业专精特新实现突破。河北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试点3家、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7家、省级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类技术改造项目3亿元、培育专精特新食品企业255家。邱县、青县、定兴等县(区)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善的高端食品产业园,玉田县建成了全国首家“中华老字号”食品产业园。
 
  下一步,河北省将进一步聚焦食品产业聚集区、重点龙头企业,谋思路、出实招,聚资源、促发展,推动食品产业在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上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消费品产业处处长赵宇:
 
  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助推重点产业“链主”企业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大工程”,即实施特色优质食品提升工程、实施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工程、实施产业发展高质量集约集聚工程、实施食品数字化转型工程。
 
  2021年,山东省食品工业规上企业3742家,营业收入达10572亿元,占全省工业的10.34%,食品农产品出口额达1238.4亿元,占全国的22.7%,稳居全国首位。2022年1—9月,山东省食品工业规上企业3892家,营业收入8586.85亿元,利润总额311.31亿元。
 
  探索链式发展,塑造优良发展生态。2021年,山东省确定42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2022年,食品工业首次被纳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标志性产业链,23家大型企业成为“链主”企业。
 
  实施“三品”战略,提升消费供给质量。山东省70个品牌入选全国食品产业“三品”典型成果名录。实施“三品”战略专项行动,评定推出东阿阿胶、芝麻香白酒等85个特色优质食品。
 
  聚力数字赋能,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机遇,挖掘企业共性需求,推广应用数字技术,鼓励和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龙头企业聚焦食品加工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深化数字赋能、提升创新能力。
 
  培育行业新增长点,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结合风口性产业,细分产业抓牢优势、快速发展。此外,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山东省还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